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東巴文字

東巴文字的介紹
麗江古城始建於西元12世紀末,它座落在一塊海拔2400米的高原臺地上,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這裡居住著納西、栗栗、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共112萬人,其中納西族人口約23萬人。
古納西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如果我們把納西族文化喻為一頂光彩奪目的桂冠,那麼東巴文則是這頂桂冠上一顆最耀眼的明珠。東巴文,是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的傳統文字,而且現在依然在使用。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正因如此,東巴文被看作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納西族自遠古時期就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因為其主要保存在納西族宗教東巴教中而得名。東巴文化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東巴文與甲骨文的關係
東巴文中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同是處於文字的原始階段,在造字方法和運用上有相同之處,但又各具特點。據東巴文化研究所李靜生先生考證,認為「從文字發展歷史的角度看,東巴象形文只是處在甲骨文的前期階段,即古文字的第二階段──圖畫文字階段。比較這兩種文字,東巴象形文形體繁,近於寫實,不便書寫;甲骨文形體簡,近於寫意,便於書寫。 東巴象形文字基本上還不能完整地記錄語言,在經文中基本上只能省略書寫;甲骨文已能把音記全,無省略情況。東巴象形字音節多;甲骨文音節少。東巴經文書寫 行款還不固定化;甲骨文書寫行款已基本固定。」
考其納西民族的歷史,係由秦時由西北河湟地帶南遷的古羌人的一支,後遷至麗江定居。因此似乎可以說,東巴文其實乃是甲骨文的一個分支,它保留了漢族早已消失的甲骨文的許多基本風貌。東巴文看起來像一幅幅圖畫,其字形結構比甲骨文還原始,從文字形態上看,代表了圖畫文字發展到象形文字的一個獨特階段。而東巴古籍是世界上惟一用圖畫象形文字書寫的古籍。東巴文字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作為人類文明遺產的納西文字,今天仍然有人在使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更多的人們感受到了古老文字背後豐富的內涵,同時也拉近了我們與東巴文化的距離。
但是東巴祭司認為這種文字是東巴教始祖東巴什羅於西元七世紀創造的,用來書寫東巴古籍的象形文字,故稱之為東巴文,每年2月納西族同胞都會到這白水臺祭拜祖先。
東巴文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東巴文字共有1400個單字,為目前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視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由於東巴文化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對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學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一個世紀以來,先後有十多個國家的學者,前來收集、調查、研究納西族東巴文化。例如早期中國學者李霖燦、傅懋勳和方國瑜都曾編撰字典,詳盡譯註東巴經,撰寫研究論文。中國50年代曾經組織人員將23冊東巴文用國際音標、漢語直譯或意譯相對照的譯本刊印(石印)。外國學者中成果最為卓著的是美籍奧地利人洛克(J. F. ROCK),他先後花了20年時間,從納西族地區帶走了大量東巴經和珍貴文物,寫了《中國西南的古納西王國》、《納西語英語百科詞典》兩部專著,另有10 多篇介紹東巴文化的著述。世界各國圖書館、博物館也設法收藏東巴古籍。目前,存世的兩萬餘冊東巴古籍有一半在中國以外的國家收藏。東巴古籍因為難於釋讀而一直被視之為“天書”。據統計,目前精通東巴文的老東巴不超過十人。
東巴文化的研究
1981年中國社科院雲南分院又在麗江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東巴文化研究室(現東巴文化研究所),趁老東巴還健在,以盡可能把全部東巴典籍原原本本翻譯出來,使其成為任何學者均可藉以研究的寶貴資料。在老東巴的配合下,目前已經完成了《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的翻譯,它的出版,將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神秘的東巴文化。
經多年努力,研究人員共整理翻譯1300多冊東巴經,經過分類,除去重本,彙編成“四對照”(原文、記音、對譯、意譯)的百卷《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 作為國家“九五”重點出版工程,于1999年至2000年正式出版,並榮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東巴文化藝術》畫冊也榮獲第七屆國家圖書獎。2003年由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編纂完成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納西族分卷》,作為全國試點卷率先出版。同年這個研究所還編撰出版了《納西族與東巴文化》等7 本書,在國內外刊物上共發表論文232篇。
在整理納西東巴古籍文獻的過程中,有關專家學者還先後編印、編撰了《納西東巴古籍與譯注》(三集)《滇川納西族地區民俗和宗教調查》等一系列圖書資料,攝製了8個東巴教儀式錄影資料和45盤東巴誦經錄音資料。
東巴文化失傳的危機與搶救
在過往中國幾個朝代入侵時,納西人都採取「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作法。世襲的木家土司,帶領著納西族人主動臣服於中國朝廷的統治,尊崇並推廣漢字,於是逐漸捨棄了東巴文的正統性。雖然因此避免了流血戰爭,讓納西民族得以平安地度過外族的入侵,但也使得納西族受到很深的漢化影響,使東巴文化面臨了凋零的危機。
  隨著歷史的推進,社會、文化都有巨大的變革,東巴文化藝術這一份被譽為 「活著的歷史文化遺產」也面臨失傳的危機。最為嚴峻的問題是:作為傳承人的東巴愈來愈少。據有關專家估計,民國時期,納西族各地的東巴人數約達千人。 1983年,在麗江舉行東巴座談會時,尚有61位東巴參加。東巴文化研究所自1981年成立至今,先後曾聘請10位東巴,9位已相繼去世,現仍在世的一位也已風燭殘年,年邁體弱,已給送回老家。在老一輩的東巴已愈來愈少的情況下,最令人擔憂的是作為傳統意義的東巴傳承,已幾乎後繼無人。就連東巴的後代也沒有得以傳承。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在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使東巴文化正在喪失其生存的根基。如何可保護這一份珍貴的文化寶藏?這問題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 很多機構和學人也已行動起來,以各種方式為搶救和保護東巴文化作努力,例如在學校開辦鄉土知識教育課程、在農村建立東巴文化傳習班、在偏遠農村選擇有興趣 的農村青年以傳統方式傳承東巴文化……而學者們則加緊對東巴文化藝術的研究工作,以多種學科、多角度來詮釋這一文化寶藏,著書立說,為世界文化的研究作出 貢獻。然而,保護與發展總存在種種難以解決的矛盾,怎樣才能協調好這些矛盾,仍是棘手的問題。
東巴文字流行的變調
麗江是東巴文化保存與復甦的重鎮,黑龍潭畔「東巴文化研究所」的設置,旨在推廣東巴傳統文化、研究東巴經古籍,並教導納西族人學習東巴象形文字。現在,以 東巴文字為主的標語、印刷物、圍巾、衣服與裝飾品,以及納西古樂演奏會等,在麗江都可以見得到。東巴文化與創意文化的結合,使東巴文化得以在麗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但是否東巴文字寫得正確,則有待存疑。又有多少人認得東巴文字?要讀得、寫得、聽得東巴文字,甚至更深一層認識東巴文化,是世界各國都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近幾年,一種神祕的電子語言「東巴文字」風靡日本年輕世代,女孩用東巴文字在記事簿上寫下心願,或在項鍊、戒指、髮飾上刻上東巴文字,當作護身符;或用來當手機簡訊的暗號、電子信件中「愛的告白」等。
東巴文字比中國甲骨文更接近圖畫,形狀更活潑生動,這種納西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還活用的圖畫像形文。漫步麗江市,許多民居的門聯上就並列著漢字和東巴文,既表意又表形,但現今納西族人已少有人能夠解讀,卻反而在廿一世紀的日本發揚光大。
在日本推廣並引爆熱潮的人,是美術指導、文字藝術家淺葉克己。十餘年前他遊覽麗江時與東巴文字一見鍾情,之後便在各種展覽會中積極導入東巴文字,更設計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字的東巴文電腦書體,於二零零二年三月上市。不過在日本流行的東巴文字有許多已修改,這樣將來就會形成日式東巴文字。東巴文化崇尚自然,對人類現代病態文明有回春與強心的作用,今天我們台灣人也應注意與提倡學習正規東巴文字,或許東巴文字將帶動世界新的文化運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